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民族宗教工作
作者简介:袁宁波,长安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01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国内外局势发生深刻变化,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根本上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到国内各个高校,并成为高校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针对民族宗教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理论,开创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同时也为新时代高校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1]。因此,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高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工作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稳定校园和国家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民族宗教的主要特点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宗教信仰复杂,信教人数众多,据统计,我国现有信教公民近2亿人,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5%[2],民族宗教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严峻。在2015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以及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具有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群众性、特殊复杂性以及社会作用双重性等特点[3]。具体到高校民族宗教工作中,民族性、国际性、特殊复杂性等同样显得尤为突出。高校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民族宗教的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宗教工作。
二、新时代高校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高校对信教学生动态掌控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针对信教学生,各大高校普遍开展了谈心谈话、重点学生管控等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谈话中发现,信教学生去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的比例较低,学生不太注重参加宗教的集体性活动,或者活动比较隐蔽,具有私人化的特点。大学生宗教信仰很难发挥群体宗教的功能,一般不会对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产生影响,但与此相对的是,学校也就很难真正去管理和掌控信教学生的宗教活动动态,以及了解这些学生的宗教价值意识。当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引导涉世未深的学生危害学校和谐稳定和社会安全稳定,学校往往会陷入到被动应付突发事件中。
(二)学生对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界限没有明确的认识
什么是民族文化,什么是宗教文化,二者是怎样的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认知。部分学生会狭隘的认为,宗教文化便是民族文化,宗教活动不过是民族的传统习俗,学校不应干涉这种习俗文化。这种思想受到民族自治地区环境的影响,在其生活学习环境没有进行改观,导致在高校的学习中对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关系仍然没有成熟的、清晰的观念。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部分宗教文化融入到了民族文化中,二者有着紧密联系,却是不同的概念,学生应理性的看待和正确的区分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
(三)宗教文化在网络世界生根发芽
网络信息时代,学生获取消息的渠道更加便捷与多元。同时,不法分子也将目光放在了網络这一平台上,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的隐蔽性、便捷性去传播一些邪教内容、不实谣言,这给辨别能力较弱的高校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引导。在网络上,高校很难开展民族宗教工作。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各种微信家族群、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向高校学生传播宗教思想,宗教文化在这些传播媒介上开始了再一次的发展,而学校对微信家族群以及公众号是没有有效的管控的。宗教文化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是极其快速的,加之部分民族学生对宗教文化有较强的归属意识和部分高校学生信仰的匮乏,网络时代下,宗教文化在校园扩散,高校信教人群增加。网络不应是不法分子的法外之地,也不应是邪教组织肆意散播虚假、邪教消息的传播之地。
(四)政策宣传普及度不高
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宗教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应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时期,高校也开展了相关的政策宣传工作。各高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影响作用收效甚微。整个宣传工作仍然以教学内容为主,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运用,教育手段大多停留在应试课程的宣讲,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思想上的拒绝,缺少对书本知识的深刻理解。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教育之本,导致民族宗教政策在学生中宣传普及度受到一定影响。
三、积极做好新时代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对策
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宗教工作规律并指出,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关键是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4]。这一重要论述为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指明了着力方向,高校在开展民族宗教工作过程中要坚持“导”,必须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高校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活动,提升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在学生的人才培养中,应该着重加强学生的科学无神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融入到课程学习中,融入到社区管理中,融入到学生活动中。
(二)建立健全高校民族宗教工作规章制度
宗教工作法治化是当代正确处理和解决宗教领域诸多问题和矛盾的根本途径[5]。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将民族宗教工作摆在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位置,使高校在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过程中做到有制度可依、有章可查,不断提高高校针对民族宗教活动的主动应对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纪律意识,学校内不得从事宗教活动,校外也只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宗教活动。
(三)推动民族文化融合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交融也在不断地交融发展。高校应着重将时代特点、本校特色和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一批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和团结互助。比如,举办学生民族文化节、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
(四)借助新媒体,创新推动民族宗教工作
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互相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借助新媒体,推动民族宗教工作,已成为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用新媒体推动民族宗教工作,工作内容就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主动的接受、吸收,而不是排斥和反对。高校可以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为主要渠道,发布与民族宗教有关的政策、理论知识、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和学生实现互动交流。在探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借助新媒体这个抓手,可以极大改善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模式,推动民族宗教工作上升到新的台阶。
(五)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
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應该抓住“关键少数”,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之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宣讲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学生尽快成长起来,成为高校民族宗教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并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发挥引领带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虎生.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N].中国民族报,2019-07-16(006).
[2]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 [R].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4.
[3]沈桂萍.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J].中国宗教,2018(6):14-17.
[4]孙春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J].中国宗教,2016(8):6-10.
[5]朱晓明.问题导向·政治担当·创新推进——学习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J].科学与无神论,2018(6):3-8.